[导读]现在很多手机都支持WLAN无线上网了,那么没有无线由器就不能使用WLAN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Kevin大家如何将WIndows7打造成一个无线由器,畅想无线高速的手机上网新体验。 现在很多手机都支持无线上网了,那么没有由器就不能使用WLAN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接下来Kevin大家如何将WIndows7打造成一个无线由器,畅想无线高速的手机上网新体验。 1.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 因为下面的步骤必须在管理员权限下运行,因此我们从开始菜单找到“命令提示符”,或直接键入cmd快速搜索,右键单击它,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在弹出的用户控制窗口中单击“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按住Ctrl和Shift键直接单击该快捷方式,更简单哦。 2.启用并设定“虚拟Wifi网卡”模式 运行以下命令启用虚拟无线网卡(相当于打开由器): 这个命令中有三个参数: 如何为路由器设置密码Mode:是否启用虚拟Wifi网卡,改为disallow则为禁用,虚拟网卡即会消失。 Ssid:指定无线网络的名称,最好为英文。 Key:指定无线网络的密码。该密码用于对无线网进行安全的WPA2加密,能够很好的防止被蹭网。 以上三个参数其实可以单独使用,例如只使用mode=disallow可以直接禁用虚拟Wifi网卡。 为了与其他计算机或设备共享已连接的互联网,我们需要启用“Internet连接共享”功能。打开“网络连接”窗口,右键单击已连接到Internet的网络连接,选择“属性”,切换到“共享”选项卡,选中其中的复选框,并选择允许其共享Internet的网络连接在这里即我们的虚拟Wifi网卡: 确定之后,提供共享的网卡图标旁会出现“已共享”标志,表示“Internet连接共享”向虚拟无线网卡开通了: 4.无线网络 继续在命令提示符中运行以下命令: 即可我们之前设置好的无线网络(相当于打开由器的无线功能。同理,将start改为stop即可关闭该无线网)。 可以看到,虚拟无线网卡已经了我们所指定的无线网络,其IP地址等属性是由“Internet连接共享”服务分配的,因此比较特别: 一切准备就绪,最后只要在需要联网的的电脑或手机上连接该无线网络,就可以直接畅游互联网了: 需要多说一点的是,“虚拟Wifi网卡”,需要真实网卡的驱动程序专门针对Windows7设计开发。所幸只要通过“Windows7徽标认证”的无线网卡驱动程序都支持该模式,我们在选购无线网卡时直接寻找是否带有该标志即可。如果在运行mode=allow命令后,网络连接中没有出现虚拟无线网卡,就说明真实网卡不支持该功能。大家可以将网卡驱动升级到最新的Windows7版本试试看。 除了使用命令设置虚拟WIFI功能,微软还将其编程接口公开了出来,为开发图形化设置程序提供了可能,例如免费小软件Connectify就能直观的设置虚拟Wifi功能,同学们可以在其网站下载使用 总之,今天介绍这个功能非常适合家庭或学生宿舍使用,只要提供共享的电脑不休眠不关机,就可以和由器一样提供网络共享。使用Windows7还能省掉购买的无线由器的开销,想一想,很很划算吧?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新闻通过各种渠道涌到我们面前,而真正有价值的应该进入我们心里的,却很可能随着日历牌的翻动被我们忽略。作为对一周新闻进行回顾的《比特网新闻中心每周热点推荐》,就是要告诉您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希望和您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领IT群雄秀企业风采。创刊于2008年2月,定位于行业(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的中高层人士,通过精心的内容筛选,将每月发生的重点事件进行回顾,为高端人群提供深度阅读,与比特网内容的速度特性形成互补。主要栏目有:比特网精粹、新产品新技术、CIO、封面报道、下午茶精选等。 业内首个只为报道数据中心资讯内容的专业频道,是为数据中心用户及厂商而建设的专业平台。以数据中心专业技术内容为核心,贯穿新鲜资讯、技巧方法和用户案例等高附加值内容。以为网友提供最具实用价值的信息为原则,以成为用户最信赖的行业专家为目标,打造高时效、高品质、高前瞻的最全威频道。企业数据中心热点播报,为您精心奉上过去一周数据中心最精彩、权威资讯_chinabyte比特网。 就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领域的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热门产品、实用技巧,向企业CIO/CTO、IT管理层、技术人员提供一周精选套餐,为数据中心决策者、使用者提供一份服务器行业以及数据中心领域最新动态及产品应用的技术套餐。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4-30 18:36 , Processed in 0.1206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