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通过合理分配目的地IP地址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让访问电信网络的数据可以发送到电信链,同理让访问网通的数据可以顺利发送到网通链,下面就请各位跟随笔者一起学习如何从本地入手解决双线由设置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国内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基本由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两家垄断,在线和站点互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你的网络属于中国网通的线,那么访问中国电信的资源会比较慢,而如果你的网络是中国电信提供的,同样访问中国网通的资源会比较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用户开始申请双线来解决这种问题的原因,但是身为网络管理员的我们是否了解合理分配网络访问出口和链方向呢?通过合理分配目的地IP地址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让访问电信网络的数据可以发送到电信链,同理让访问网通的数据可以顺利发送到网通链,下面就请各位跟随笔者一起学习如何从本地入手解决双线由设置问题。 一,网络介绍: 这里我们虚拟一个网络,通过这个虚拟来如何从本地入手解决双线由设置问题。当我们企业有两条单独的宽带线时,一条是普通宽带中国电信1M,另一条是中国网通的ADSL线,员工计算机有两张网卡都是RealtekRTL8139FamilyPCIFastEthernetNIC,分别有两个modem,型号依次为ZyXEL的PRESTIGE600series,上海贝尔的ADSLHomePlusPlus500,我们想两条宽带线都利用好,可以访问网通和电信线的地址速度都比较快。 二,需求: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双线由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企业用户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想把两条线合并到一起,并且可以实现访问电信网络通过电信ADSL,而访问网通网络则通过网通ADSL。如果简单的通过一些网卡合并软件将两块网卡绑定到一起是无法满足这种智能选择由的目的的。实际上我们需要解决的和利用策略由让网络数据包智能传输有类似之处,而本文主要的是从本地计算机入手而不是从由器入手解决线问题。 三,具体实施办法: 192.168.0.1是什么在单机网络下是否也有诸如策略由这样的解决技术和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自身的由表功能实现。对于每个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来说自身都有一个由表,他类似于由器的由表,帮助计算机发送网络请求到指定的IP地址。我们可以通过“开始->运行”进入命令行窗口然后执行routeprint来查看本机的由表信息。(如图1) 计算机中的由表和由器上的一样,也可以由我们根据需要添加和删除。因为解决读者问题的关键就放到了如何更合理的规划由信息,让电信网络访问走电信网卡,让网通网络访问走网通网卡呢?笔者以自己的计算机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步:笔者计算机有两块网卡,假设连接了不同的线。连接网通的网卡,ip设置为192.168.1.111,网关设置为192.168.1.1,连接电信的网卡,ip设置为192.168.0.111,网关设置为192.168.0.1。 第二步:通过routeprint命令查询当前计算机的默认网关,显示在DeultGateway后面的就是默认网关地址。如果显示为192.168.1.1则说明默认以网通线为出口,如果是192.168.0.1则说明默认以电信线为出口。(如图2)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新闻通过各种渠道涌到我们面前,而真正有价值的应该进入我们心里的,却很可能随着日历牌的翻动被我们忽略。作为对一周新闻进行回顾的《比特网新闻中心每周热点推荐》,就是要告诉您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希望和您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领IT群雄秀企业风采。创刊于2008年2月,定位于行业(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的中高层人士,通过精心的内容筛选,将每月发生的重点事件进行回顾,为高端人群提供深度阅读,与比特网内容的速度特性形成互补。主要栏目有:比特网精粹、新产品新技术、CIO、封面报道、下午茶精选等。 业内首个只为报道数据中心资讯内容的专业频道,是为数据中心用户及厂商而建设的专业平台。以数据中心专业技术内容为核心,贯穿新鲜资讯、技巧方法和用户案例等高附加值内容。以为网友提供最具实用价值的信息为原则,以成为用户最信赖的行业专家为目标,打造高时效、高品质、高前瞻的最全威频道。企业数据中心热点播报,为您精心奉上过去一周数据中心最精彩、权威资讯_chinabyte比特网。 就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领域的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热门产品、实用技巧,向企业CIO/CTO、IT管理层、技术人员提供一周精选套餐,为数据中心决策者、使用者提供一份服务器行业以及数据中心领域最新动态及产品应用的技术套餐。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9-5 16:37 , Processed in 0.1489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