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不在花哨,好用不在价高。水星MW150R采用全球领先的ATHEROS芯片方案,性能表现非常出众;MW150R采用11N技术,无线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50Mbps,同时内置了“WPS一键安全设定”、“WDS无线桥接”、“IP带宽控制”等实用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无线上网体验。 简约线朴实风格惹人爱 水星无线路由器限速水星MW150R拥有乳白色流线型外观,整个外壳正面通过用明显的颜色反差效果凸现出其logo,不但达到简洁美观的设计,还有效的表明了其出身。四角与前面板的圆弧形设计给人一种温和的感受。 水星MW150R支持11n标准,机身配置一根外置天线,最高无线传输速度可达150Mbps,它提供了1个自适应10/100Mbps广域网端口,4个自适应10/100Mbps局域网端口,支持无线和两种接入方式,方便易用。并且还拥有WPS按键,方面用户加密自己的私人网络,有效防止基本入侵行为。 前面板上拥有其logo与型号,还通过8个LED状态灯直观的将设备工作状况、网络连接状况、加密状况显示出来,方面用户随时轻松掌控由运行情况。 慢慢来轻松搞定无线由配置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投入到无线组网的阵营中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无线网络了。还好,现在厂商都将由配置界面做的更加直观,让初学者也能很好的动手操作,特别是配置向导的加入,让新手也可以轻轻松1分钟搞定基本配置。 配置向导 水星MW150R非常值得称赞的就是其在配置向导中加入了自动选择上网方式这一功能,对于许多不懂设置的用户来说,都不用烦恼自己到底是通过哪种方式连接网络的。加上基本的无线设置,如SSID、信道、加密等,普遍都拥有推荐设置和自动设置,让用户完全不用过多操作就能搞定基本配置。 流量统计 是不是某些时候突然觉得网速不给力,但是又没有任何网络问题?这时候通过流量统计你就会发现,可能是某个IP数据包非常多,原来是某IP在疯狂占用带宽资源。 通过流量统计我们可以无线局域网络用户带宽使用情况,通过对MAC地址的记录可以使用的各类管理功能对此MAC用户进行网络,如带宽使用或直接其连接互联网。 水星MW150R无线由测试平台及方法 测试平台: 客户端:我们在客户端安装所测无线网卡的管理软件和PerformanceEndpoint,并设置无线网卡的IP地址为:192.168.0.2。 服务器:在服务器端安装PerformanceEndpoint和ChariotConsole(控制台)。将无线由器的LAN口与服务器端通过网线连接,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并设置服务端IP地址为:192.168.0.1。 运行服务器端的ChariotConsole控制台,依次建立点对点的测试项目,并选择Throughput脚本。我们只建立一个测试进程,测试时间设置为1分钟。 我们对水星MW150R无线由进行了如下的测试项目: 1、单pair下载速率测试(非加密) 2、单pair上传速率测试(非加密) 3、10pairs下载速率测试(非加密) 4、10pairs上传速率测试(非加密) 5、10pairs下载+上传速率测试(非加密) 性价比出色实用才是 一款无线由器是否出色,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性能,良好的工作性能表现才是我们选择时最为关注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看看MW150R到底表现怎样。(由于所处网络原因,所有数据仅供参考) 单pair速率测试: 从单pair传输速率上看来,水星MW150R在上传与下载的情况都表现不错,单pair下载达到48.971Mbps,而上传也高达43.139Mbps的速度,对于此款家用设备来说,使用起来绝对速度有保障。 多pairs传输与单pair传输相比,在传输速度上有一定优势,对于水星MW150R来说,10pairs下载与上传双双都超过了50Mbps,非常不错。 在多线程的测试中,水星MW150R的表现依旧出色。55.408Mbps的综合上传下载能力,仍旧超过同类产品平均水准。通过单一测试与综合测试的过程中得出的成绩来看,水星MW150R完全能够在复杂的家用无线网络需求中展现出足够的实力。 总结:如果你觉得水星MW150R以上的无线传输数据还不够让你感到非常满意,那么下面的这条信息绝对就让你心满意足了。因为水星MW150R的售价仅需75元,对于这一性价比,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一款产品的性价比是多数家庭考虑设备的关键点,总的来看水星MW150R无线由器,外观朴实干净,设置直观轻松,性能让人满意,看来已经足够搭建家庭无线组网的大梁。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8-27 23:05 , Processed in 0.1243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