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很多网络设备厂商都将ADSL2+无线由器作为重点产品展出,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是厂商的一个重点所在。现如今,在众多上网的用户中,ADSL还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原有的ADSL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网速、质量等要求,技术升级是唯一出。于是ADSL2/ADSL2+标准相继出炉,与第一代ADSL技术相比,ADSL2/2+支持收发器在数据速率低或无数据传送时进入休眠状态,可大大降低功耗,降低散热要求,能很好地适应“永远在线”的应用方式。 而从产品的角度而言,尤其是家用网络设备,多功能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中总是乱糟糟的,在这种情况下,集合了Modem与无线由功能的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对于使用ADSL的网民来说优势明显,一方面既省下了购买设备的费用,同时简化硬件连接过程,功能丰富,携带方便,必将受到广大用户青睐,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几款无线由猫产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随小编来看一下。 TP-LINKTD-8620S这款产品采用创新的立式设计,全面支持ADSL/ADSL2/ADSL2+标准,支持桥接功能,在ADSL2+模式下,能够提供高速的24Mbps的下行速率、1Mbps上行速率,最远传输距离可达6.5km,是家庭、办公室和小型企业实现Internet访问的出色之选! 这款产品的另一个特点在于配置简便,TD-8620S采用VPI/VCI自动匹配技术,内置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使用的VPI/VCI组合,用户只要正确连接好设备,无需配置即可拨号上网,即使用户初次接触也可以轻松配置。 并且,TD-8620S拥有超宽电压范围,它针对国内实际使用,采用开关电源,适应100~240V的工作电压范围,杜绝了因供电电压不稳定而造成设备的频繁掉线,保障设备使用时安全稳定。 腾达W548D是一款集成ADSL猫的无线由器,将ADSL适配器和无线由器两者统一起来,方便了中小型企业和一般家庭用户对多台电脑的共享使用。 腾达W548D的外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精致,纯白的钢琴烤漆表面,经过处理的边缘却被一层薄薄的黑色勾勒,简约而时尚。LED灯有序的排成一行,为了清晰的看到由器的工作状态,灯的背后采用了纯黑色的背景。在整个机器的背后,还有一根非可拆卸外置5dBi全向天线,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无线服务。 腾达W548D集ADSL2+、由器、无线接入点、四换机和防火墙于一体,超强的性能自不在话下。其无线传输采用的是IEEE802.11b和IEEE802.11g两项标准,数据传输率最高可达到54Mbps,有效工作距离室内可达200m,室外可达850m。 网络管理方面,管理系统提供全中文WEB操作界面,并支持远程WEB管理,只需通过Internet便可以轻松管理由器。同时WEP、WPA、WPA2、802.1x等加密与安全机制搭配问权限的设定和防火墙功能,还能从多个角度,层层用户的网络远离病毒等的恶意侵入。 编辑点评:腾达W548D外观精致,性能优秀、操作简单。目前不到二百元的售价也更加超值,值得有购买需求的企业和家庭关注。 迅捷这个品牌虽然在广告上投入不多,但产品做工与性价比都很不错,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FD880RADSL2+无线由器产品,主要针对家庭用户的需要设计,适合家庭用户或者是小型工作组使用。个性十足的外观、平民化的价格和不错的性能迅速受到广大用户欢迎。 迅捷FD880R符合ADSL、ADSL2、ADSL2+标准,最高上行速率1Mbps,最高下行速率24Mbps。通过了常用局端设备的兼容性测试,适应范围广泛。 四口路由器价格同时,迅捷FD880R提供1个10/100M自适应RJ45端口,1个RJ11接口,提供NATRouter、Bridge功能,支持多用户共享一条宽带线。配送语音分离器、网线、电话线,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DSL-2740EL作为D-Link新推出的一款“无线由猫”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更快,无线信号更强劲。由于支持最新的802.11n协议,因此DSL-2740EL的无线速度由54MB提升至150MB,而1×1的外接天线配置,也相比传统的802.11G产品覆盖面积提升3倍。 DSL-2740EL是一款带有由功能的ADSL2/2+终端,它通过以太网接口与计算机相连,具有强大的由功能,是家庭、办公室和SOHO用户的理想选择。该产品提供了灵活的连接方案,可以连接至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也可连接至HUB,以太网交换机等,实现多终端共享连接,特别适用于小型局域网与互联网的连接。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4-30 21:58 , Processed in 0.3657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