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它们对网络带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导致了高速串行接口的出现。目前国内关于2.5Gb/s超高速串行收发器CMOS芯片及IP核研究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串行收发器芯片及IP核,打破国外对高端由器、交换器芯片的垄断,不仅能够直接大幅度降低通信、网络设备成本,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所设计的复用器,应用在2.5Gb/s收发器系统中,该收发器的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数据传输系统中,收发器对于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收发器系统中,复用器是工作在最高速度的电单元之一,因此复用器电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本文所设计的复用器,采用SMIC0.18?mCMOS工艺实现。 2电结构及其设计 fast路由器设置本文设计的16:1复用器是将发送数据选择模块输出的16位156.25Mb/s并行数据转换为2.5Gb/s串行数据输出,其实现框图如图2所示,该电主要由1个1复用器电和1个采用树形结构(包括3个2:1复用器)实现的4:1的复用器电构成。其中1复用器用数字电实现,4:1复用器电用模拟电实现。该电接收从PLL送出的2.5GHz、1.25GHz和625MHz差分时钟,为1复用器和2:1复用器电提供所需要的时钟。16位并行输入数据经过1复用器后输出4位并行数据送入4:1复用器,经4:1复用器后,数据变换成1比特宽度的串行数据流,发送顺序最低位在前,即TXD_P[0]最先出现在TXD_S上,TXD_P[15]最后发出。由于本电是数模混合信号设计,仿真时需要给数字电和模拟电分别加激励,对于4:1复用器电,输入采用互补的方波电压源,峰峰值为0.4V。对于1复用器电,通过用Verilog语言描述的方式加激励。由于两个模块分别用数字电和模拟电实现,因此在两个模块的连接处要进行电平的转换。VirtuosoAMSSimulator中将接口模型划分为A2D型和D2A型两类。本设计是由数字电送信号给模拟电,因此要用到D2A接口模型,该模型主要有4个参数:d2a_tf,d2a_tr,d2a_vh和d2a_vl。其中d2a_tf和d2a_tr分别表示接口模型的输出从当前值上升到d2a_vh所需要的时间和下降到d2a_vl所需要的时间;d2a_vh和d2a_vl分别表示对应数字电中的逻辑“1”和“0”而转换成的最终电压值。本设计的设置如下:d2a_tf=20ps,d2a_tr=20ps,d2a_vh=1.8V,d2a_vl=1.4V。 图216:1复用器实现框图 2.2单元电设计 1复用器电由4个4:1复用器模块和一个赋值语句模块构成,本电均采用Verilog语言来描述。4个4:1复用器的作用是将16156.25M数据TXD_P[15:0]复用为4625M数据,这里我们用移位寄存器实现4:1复用器。首先将16位并行数据,分为四个4位并行数据,然后将4位并行数据送入4:1复用器,数据经过4位移位寄存器后的输出如图3所示。由于后级的模拟电需要差分输入,因此本模块输出均为互补输出。 4:1复用器电的Verilog实现的关键代码如下: 图31复用器实现时序图 4:1复用器采用树形结构实现,其实现如图2所示,它主要由三个2:1的高速复用器和一个主从D触发器(MSDEF)构成。2:1复用器由一个主从D触发器(由两个锁存器级连构成),一个主从主D触发器(由三个锁存器级连构成)和一个2:1数据选择器构成。 本文所设计的锁存器和2:1数据选择器均采用CML(电流模式逻辑)逻辑实现,其基本结构如图4(a)所示,按其功能可分为下拉逻辑网络、尾电流源和上拉电阻三个部分。它可以在电压摆幅较小的情况下正常工作。由于尾电流源的存在,CML电的功耗近似为恒定值P=vddI,其中vdd是 电源电压,I为直流尾电流。众所周知,传统CMOS电的功耗为P=CL`fvdd2,其中f是电的电容。因此,在高速率的条件下,CML电的功耗比与其相似的CMOS电的功耗要小得多。此外,降低CML电的电压摆幅,还可以减小整个电的延时,从而提高电的工作速度。 图4锁存器及2:1数据选择器电图 3仿真结果 4结论 随着CMOS工艺的发展,采用CMOS工艺已经可以设计出高性能、 电源电压为1.8V,工作温度范围为0-70。C时,工作速率可达到2.5Gb/s,功耗约为6mW。 本文作者创新观点:本文将16:1复用器电进行了模块化分解,采用数模混合的设计技术分别用Verilog语言描述的方式和CML电逻辑设计了1复用器电和4:1复用器电,并采用混合信号仿真的验证方式对所设计的16:1复用器进行了验证。用该种方法大大缩短设计和验证所需要的时间。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9-19 01:24 , Processed in 0.1150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