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的增多,传统的IPv4的ip地址资源几近枯竭,因此IPv6应运而生,它可以做到“让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的地步。而伴随着IPv6产生的下一代的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ng也开始为人所知。下文就重点介绍IPv6 RIPng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下一代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ng,应用于IPv6)是一种基于IPv6网络协议和算法的协议。在国际性网络中,如因特网,拥有很多应用于整个网络的路由选择协议。形成网络的每一个自治系统(AS),都有属于自己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自治系统,路由选择技术也不同。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外部网关协议(EGP)是一种用于在自治系统之间传输路由选择信息的协议。 RIPng 在中等规模的 AS 中被用作 IGP 协议。对于较复杂的网络环境,RIPng 不适用。
RIPng 是一种距离向量(Distance Vector)算法。此协议所用的算法早在 1969 年, ARPANET 就用其来计算路由。然而该协议最初属于 XEROX 网络协议。 PUP 协议通过网关信息协议交换路由选择信息,而 XNS 则采用该协议的更新版本,命名为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实现路由选择信息交换。 Berkeley 的路由协议很大程度上与 RIP 相同,即能够处理 IPV4 及其它地址类型的通用地址格式取代了 XNS 地址,同时路由选择每隔 30 秒更新一次。正是因为这种相似性, RIP 既适用于 XNS 协议,也适用于路由类协议。
2.1.1 RIPng报文格式RIPng是基于UDP的协议,并且使用端口号521发送和接收数据报。其更新组播地址为FF02::9,RIPng报文大致可分为两类:选路信息报文和用于请求信息的报文。它们都使用相同的格式,由固定的首部和路由表项RTE(Route Table Entry)组成,其中路由表项可以有多个。
首部包括命令字段和版本号字段。同RIP一样,命令字段用来区分报文要实现的各种操作。其中命令号1表示请求部分或全部选路信息,命令号2表示响应,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RTE。如下图所示,报文的具体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