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学习ospf路由协议时往往搞不清各种路由lsa的关系及用途,在这我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下:
大家别一看图就吓坏了,这张图是在网上看的挺详细的就拿它做例子给大家详细说下: 路由lsa协议有10几种之多,tcp/ip路由上就详细介绍了8中,其实我们用到的也就是这几种我说的是考np的时候 LSA1 路由器LSA(Router LSA) LSA2 网络LSA(Network LSA) LSA3 网络汇总LSA(Network summary LSA) LSA4 ASBR汇总LSA(ASBR summary LSA) LSA5 自治系统外部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 LSA6 组成员LSA (Group membership LSA) *目前不支持组播OSPF (MOSPF协议) LSA7 NSSA外部LSA (NSSA External LSA) LSA8 BGP的外部属性LSA(External attributes LSA for BGP) 下面我就一个一个说下 LSA1 路由器LSA(Router LSA):每台路由器都会发出路由lsa,这个是最基本的lsa通告,列出路由的所有接口和链路,并指明他们的状态和沿每条链路方向出战的cost和已知该链路的ospf邻居
LSA2 网络LSA(Network LSA):每一个多路访问的DR将产生网络lsa,网络lsa通告列出了所有与之相连的路由 另外:①典型的LSA2,即使BMA穿越P-to-P的网络,依然会在整个区域内泛洪 ②LSA2 DR负责发送一个链路状态ID为DR接口IP,包含所有BMA中的所有Route ③LSA1和2可以用一个LSA报文头承载多个IP前缀,而LSA3、4、5则只能一个报文头承载一个IP前缀
LSA3网络汇总lsa:是abr路由始发, ABR发送网络汇总到另外一个区域,边界路由器将所有到达目的的最低代价链路打包发到另一个区域 ,实际告诉域内的路由区域外部怎么走
LSA4 ASBR汇总LSA(ASBR summary LSA):abr路由始发,用来告诉区域外部的外部的路由,区域内部的asbr路由是谁,这样区域外部的路由就知道如何到达ASBR路由 NSSA/Stub区域都不应该会出现LSA 4,LSA3/LSA4在OSPF链路状态通告里面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summary,可以这么认为LSA4是一种特殊的LSA3,所以允许LSA3通过的地方,也应该允许LSA4通过,只是因为LSA4的触发条件(LSA5穿过ABR)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看不到。产生LSA4的条件:A. ABR收到本区域内LSA1标识了E位B. ABR收到来自另外一个ABR产生的LSA4
LSA5 自治系统外部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又叫外部LSA,asbr路由始发,用来通告区域外部的目的地址或者自制系统外部的缺省路由,实际上就是告诉区域内部的路由到外部怎么走 OSPF的特殊区域:Total Stub Area绝对末梢区域,在Total Stub Area中只有本区域内的路由。LSA3/4/5均不允许进入本区域。配置Total Stub Area后会在区域内自动的生成一条默认路由(以便访问OSPF中其他区域的网络)。配置命令ospf stub OSPF的特殊区域:NSSA Area次末梢区域在NSSA区域中允许存在ASBR,所以也就可以引入外部路由。这个外部路由在NSSA区域内以LSA 7存在。当此LSA 7路由离开NSSA区域进入别的区域时,NSSA的ABR会进行LSA 7向LSA 5的转换。 这样解释清楚了我们再看上面的图, 我们从R1上开始看,
r1是个ABR路由,R1把area1区域的路由汇总通告到主干区域,同样路由R2也会把area0的路由汇总通告的area2中去,每个路由都会始发LSA1, 我们再看一张图
其中r11为ASBR路由,他会通告lsa5,然后再通过r4通告到骨干区域中去,用来告诉骨干区域内的路由EIGRP区域内的路由连接情况,LSA4这个我看图有点错误,lsa4是abr路由始发指向area3的,用来通告ASBR路由routeID 我们再看一张图末梢区域,末梢区域可以减轻域之间流量,降低路由器内存和CPU的占用量
末梢区域只允许通告lsa3,而完全末梢区域是不允许345通过的只保留一条道缺省路由。 show ip ospf database 所有的LSA类型!!!!! ok 结束!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11-5 06:29 , Processed in 0.029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