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星期五,教二五楼——旅程开始的地方。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谈不上任何丁点的实践经验,初拉乍到的自己被满满一桌子叫不上名字的“网络设备”搞得有些晕头转向。尽管选修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但对于诸如“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该用交换机,什么时候该用路由器”这类看似简单的问题还是一知半解。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一知半解,艰辛而又充实的两个星期就这样开始了。 正如指导老师预言的那样,前两天进入实验室的时光异常难熬。没有人知道这些华为的“怪物”们如何各司其职,没有人知道VLAN应该在哪里划分,没有人知道那一段段看似简单的代码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手下展现“灵光”。当然,如今的我们都十分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谢天谢地,上帝发明了一种叫做“搜索引擎”的东西。 在搜索引擎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地入门,渐渐清楚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路由协议是做什么用的,代码中的PVID代表什么意思。急于连线的我们开始了跨越式发展:连二层,通;划分VLAN,不通;连三层,又通;再连路由器,全通。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危机四伏。 本来以为中期验收过后就只剩下简单的删删改改,没想到就是因为之前的“跨越式发展”步子太急,终于在中期验收时重重的摔倒了——一个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却从来没细想的问题——我们在为谁组建网络,为什么要这么做? 记得老师在准备会时就明确指出:记住,你们这个团队是在承担一项工程,一项有着实际应用背景的投资项目,你们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在为这项工程服务!看来我们忽视了太多应用背景,我们是在没有周密设计的前提下就匆匆组网。还好,我们还有时间。 我们商讨后决定缩小设计范围,就做一家跨地域的物流企业内部网。大家围在一起,重新设计工程,有问题的就直接抛出,比如“为什么VLAN2有权限访问VLAN4”等等。一起解答出一个问题,归纳出一个背景,最后将其汇总整理,一幅有着清晰背景映射而成的拓扑结构图便诞生了。 有了明确的设计方向,尽管配置的道路依然曲折,但心里很踏实。我们可能会搞不懂报文诡异的行踪,搞不懂H3C上为什么找不到packet-filter命令激活ACL,搞不懂MSR上为什么没有华3引以为豪的“野蛮模式”穿越NAT指令,但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些都没能难倒勤于思考的我们,因为前方有我们预想中的灯塔在召唤。 两周的时间很长——太多无助的焦虑让身子变得很累,太多漫长的思考让时间走得很缓;两周的时间又很短——第一次面对“怪物”们时大家无奈的微笑好像就在昨天。两周的时间让我记住了两个道理:一、只要道路的方向是清晰的,再多崎岖颠簸,也不会阻止我们奔往终点的脚步。 另外一点,“我们”比“我”更坚实,更可靠。( Daniel ) |
不良信息举报Q:2000617|Archiver|ROS软路由论坛 ROSABC.com 网络方案网络工程交流
GMT+8, 2025-11-3 21:16 , Processed in 0.0297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